规划详情
1.实行教育财政优先,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到2020年,新建21所学校,改扩建17所,规划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国际(化)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2
万个,新增民办义务教育学位0.2万个,新增普通高中学位7000个、职业高中学位3000个;新增幼儿园学位2.5万个,
每年新增20所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保持在95%以上。
2.加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2020年,全区规划新建10家医院,力争引进2-3家国际化高端医疗机构落户宝安,改扩建8家医院。建设以“宝安中
医集团”、人民医院、南科大深圳医院为核心的宝安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沙井综合医院、中心区专科医院、中心区儿童医院等重大卫生建设项目;引进2-3家国际化高端医疗机构落户宝安。
3.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积极提升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拓宽保障性
住房来源渠道,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加强保障性住房租售管理,扩大人才安居的覆盖范围。“十三五”期间,新
增供应保障性住房7000套。
4.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宝安“山-城-海”的空间特色和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特色,塑造“古韵新宝安·活力湾区城”的城市旅游品
牌形象。
5.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全市唯一拥有的海、路、空、铁复合战略枢纽资源,以“海空双港发展”为支撑,打造多方式、一体化、复合
型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以“轨道交通和社区公交建设”为核心,构建高水准的一体化公交服务网络;以“滨海宝
安、智慧宝安”为导向,构建低碳、舒适、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六、区域交通
宝安片区内已开通3条地铁线,以五横七纵主干道、地铁1号线、5号线、11号线,沿江高速、广深高速、107国道等深港西部通道等交通动脉为主,区域内各规划路为辅。另外区域内还有深圳唯一的机场宝安国际机场(中国境内第一个实现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以及大铲湾港(深圳港集装箱运输的主力港区之一)、机场客运码头等,是深圳唯一一个海陆空交通工具齐全的区域。

干道:
“五横五七纵”的高快速路网:
五横:为机荷-深中通道、机场南路、福洲大道、沙公快速路、外环高速;
七纵:为沿江高速、海滨大道、宝安大道、107国道、广深高速、南光高速、龙大高速;还有107国道和宝安大道等;
轨道:
已开通3条地铁线(1、5、11号线),预计2022年宝安将新增5条地铁线路,其中20号线2018年建成,6号线2020年通车,12、13、15号线2022年投入运营。
铁路:
穗莞深城际线: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报批,正开展征拆前期工作,线路长约18.7公里,设有机场T3、机场北、和平、海上田园4个车站。
规划在建: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桥,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全长24千米。该工程于2016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在西人工岛施工开始,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十三五交通规划:
1、 大力推进107国道市政化改造,推进107沿线城市更新。
2、强化空港、海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海、陆、空、铁一体化衔接的交通枢纽,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次分明、运转高效,各种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枢纽体系,全面提升宝安区域交通辐射能力。到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00万人次,海港吞吐量200万标准箱
3、以打造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一体化路网体系为目标,持续加快高快速路网和干支路网建设,优化片区微循环。到2020年,新增道路里程220公里,路网密度7.25公里/平方公里。
4、强化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与土地协调互动,以社区公交为突破口、以现代有轨电车为补充,提升城市公交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延伸、出租车为特服”的公共交通体系。到2020年,公交机动化出行方式比重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