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这个年代的印记,记忆里的场景有些可能需要靠回忆,有些可能会买到复制品,有些可能在街角不经意偶遇。
80年代的郑州,女孩子如果能当上纺织女工,是足以令众多小姐妹眼红的事情;男孩子如果能进国棉厂,那是比当公务员都让人感到光荣的事情;小孩子如果能去国棉厂吃一碗烩面,那绝对是可以开心一整天的事情。
早上一个麻团,一根油条,一碗胡辣汤,中午去四厂烩面来一碗烩面,晚上排队两块钱可以买六个烤饼带回家,遇上邻居家小孩分一个,接过张阿姨种的丝瓜,回头给她送一碗今天蒸叶菜。
在这里,时光仿佛未曾走远,和记忆里的生活一样充满鲜活的味道。

▲国棉一厂
记忆里的味道
“小姑娘,恁知道那个酵子馍在哪哩?”
“啊?哦,我们看到那边菜市场门口有写一块五四个,是不是那个?”
“不是不是,十块钱十三个,是长条酵子馍”
“啊?呃……不知道啊,不过看到那边有人在排队,不知道是不是。”
“好好好,咱先走,谢谢啊!”
阿姨边说边拉着旁边的同伴急匆匆去排队了……
听说国棉厂附近好吃的特别多,刚进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民以食为天在这里体现的更为明显。豌豆黄的清香带你回到小时候清晨街上的叫卖;一元三个的兰州烤饼门前的长队就像时光一样,从未停歇;三厂烩羊肉是老郑州记忆里美食的代名词;成记窝窝头、马留包子铺、脆皮麻烫……琳琅满目的吃食里是满满的生活味道。




▲国棉厂美食
与国棉一厂一墙之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锦艺城大屏幕上正在播放郑州宣传片,老旧与新潮在瞬间转换,排队买馍的阿姨与排队等烤鱼的年轻人都是这个小区的居民,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方式。

▲国棉一厂旁边的锦艺城
记忆里的邻居
“薇妮儿,快,刚蒸的大肉包子,给你哥他们带回去尝尝,还热乎呢!”刚转过弯,忽然听到一位阿姨的大嗓门,遍地找不到人,抬头才发现原来是楼上两家邻居,这阿姨手里拿着一盘包子,隔壁小姑娘手里还拿着浇花的水壶……
小时候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邻居们送去尝尝鲜,只不过后来随着搬家,连隔壁住的是谁也都不清楚。




▲国棉厂的房子
棉纺厂的居民楼的风格都很相似,可能因为楼龄较老,邻居之间还保持着质朴的关系。拿着毛巾和洗发水准备去小区澡堂的大叔说,“这里的房子至少得五六十年了,反正我小时候都有。”
抬头看到的是有些斑驳的三四层小楼,楼前空地种满了瓜果蔬菜,地上的丝瓜可以爬到楼上阳台,阳光透过衣服上的水滴照了过来,透出属于这里的光芒。

▲国棉厂道路
记忆里的学校
四点钟的学校门口已经挤满了家长,与小时候不同的是,现在的小学生冬季3点40分就放学了!三棉幼儿园、建设路二小、二十四中、中原区育智学校……附近学校众多,生源都是附近小区孩子,除了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家都是和朋友们一起回家,拿着小卖部的零食,说着今天的作业和最近玩的游戏,今天又是开心的一天。




▲小区及周边学校
从这些生活场景中抬起头,国棉厂还有着另一种烙印,那是上个世纪的记忆,也是三代人的不同的青春。
在国棉厂葱郁的梧桐树下,遇见最多的就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或三三两两的迎着太阳打盹儿,或聚在休息处聊着家常,也有在楼门口放一个小马扎,望着放学的孩子出神,也许,他想到的是他的青春那些年……
郑州的棉纺厂历史不是1951年飞来的蒲公英,落地生根,早在1920年,豫丰纱厂就已经建成投产,在当时,这里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纱厂,在1949年关闭后,1951年,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豫丰纱厂旧址上改建成立。1953年,郑州国棉一厂筹备兴建,原郑州棉纺织厂更名为国营郑州第二棉纺织厂。
从1953年到1958年,在郑州西郊1万亩的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建成了五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从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到六厂,在棉纺路的北侧一字排开,当时盛传的一句话“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就是对棉纺厂最贴切的形容。

▲国棉一厂大门
1951的青春岁月
郑州棉纺织厂的工人并不都是地道的郑州人,有很多是在建厂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支援大军,他们或举家搬迁,或只身前来,在郑州的土地上挥洒青春,生根发芽,成了新的郑一代。
在数万纺织工人“三班倒”的努力下,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纺织业对郑州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贡献。

▲国棉厂记忆墙
1981年的鼎盛辉煌
纺织机日夜运转,时光也在日夜流转,一代人在这时光流转中迎来了他们的退休,棉纺厂的子弟也陆续接起了他们的职责。当时,除了接退休老人的班,进入纺织厂工作的途径还有技校统一组织的招工考试,以及上山下乡的棉纺厂子弟返城进厂。
这些生于1955年到1965年的人,构成了郑州的“棉二代”群体。这时正值郑州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时期,纺织业成为郑州市第一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小区商店
2000年的新象征
随着各地陆续上马棉纺织厂,大量的重复建设在全国铺开。1990年,棉纺织市场消费疲软、原材料紧缺,郑州棉纺织行业7/8月份出现大面积停产。到了1995年,这一问题加剧,昔日的“摇钱树”再也“摇不来钱”。而这一时期的“棉三代”,他们的童年在这里安放,青春却不在与他独享,到如今,有的搬离了棉纺厂家属院,有的虽还住在这里,但是把工作谋在了别处,家,或许是他们对于棉纺厂最大的记忆。

▲国棉厂老房子
如今,这里早已经不同于以前的辉煌,在郑州不断发展中,棉纺厂的光芒似乎越来越淡,经历了一番波折,他们也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先后收购原郑州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3家企业,2009年8月,在郑州南部新郑龙湖镇建成了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并投入生产。河南盛润集团收购郑州国棉四厂,2010年9月,在郑州东部中牟县白沙镇的新厂建成投产。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已落户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
走过这些年,棉纺厂周围的餐饮,也从一开始单纯满足职工的饮食需求发展成了郑州人寻找老郑州味的地方。马留包子铺填饱的不只是棉纺厂居民的胃,小烧饼焙出的热气是周边数个小区对于晚餐的定义,驱车前来的四厂烩面、醉仙烩面的食客,他们贪恋的除了这一味,还有这里属于老郑州的生活气息。
棉纺厂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梧桐树为道路撑起了绿荫,在光影斑驳中穿梭的人群互相招呼着,虽然这里已经成了郑州对于过去记忆的一部分,但是它也是许多人的一生。

▲一厂老人活动园
这些人在国棉厂长大、奋斗、变老,岁月在他们之间酿出了区别于血缘的情分,“远亲不如近邻”,人情味儿是他们对生活的解读,也是生活对他们的馈赠,如同小店里的阿姨给送的烙饼卷菜,包裹着的是他们对每一人的善意,作为棉纺厂的过客,我们得来的却是这个城市对我们的宽容和接纳。


▲阿姨给的饼
或许,住在这样的地方,在历史中沉睡,在人情味儿中苏醒,也是我们跟生活最有爱的互动。
想住在这,来选适合你的房子吧。